临床试验患者家属:是不是这个试药把她试坏了呀?
一位昏迷的年轻患者被疾驰而来120救护车送到,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火速将患者推进抢救床位,汇报病史:男,34岁,既往有肝癌病史,此次因昏迷1小时入院……
陪同进来的家属焦急地哭诉着:“……他正在参加一个新药的临床试验,是不是这个试药把他试坏了呀……”
头脑风暴在接诊医生快速进行“年轻男性,肝癌,昏迷——肝癌破裂失血性休克?肝癌颅内转移?肝性脑病?中毒?低血糖?……”随即开始检查生命体征,双侧瞳孔等大,直径约1.5mm,呼吸2-3次/分……
急诊医生很快锁定了诊断:“他平时在吃什么止痛药?应该是吗啡中毒!”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呼吸支持、开通静脉通路、静脉采血、纳洛酮静滴等积极处理,继续完善检查,并追溯新药,以排除鉴别诊断。
从家属的质疑中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临床试验还存在很多误解,对其印象仍停留在是拿人去当小白鼠做实验,对其安全性和疗效还存在很多质疑和误解。
其实参加临床试验是相对安全的,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会进行包括动物实验在内的严谨的临床前研究,初步筛选出可能安全有效的研究药物,并探索其用于人体临床试验的合适治疗剂量。
并且人体临床试验在正式开展前需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不是每个医疗机构都有开展临床试验的资质,也并非所有创新药物都能走到临床试验这一步。
临床试验患者来急诊就医的人数不少,但很多并非是试验用药导致,而是由于本身疾病进展或并发症,
受试者群体中很多都是肿瘤患者,他们大多是标准治疗不耐受或失败,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
筛选期可能就存在疾病快速进展、多种并发症并存、多重药物应用的情况,入组后其发生危急症的风险往往会增加,为减少临床试验受试者急诊就诊率,研究者的评估尤其重要。
- 研究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新药的相关知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 在知情筛选过程中,研究者应充分评估受试者ECOG评分、危险因素、合并用药、目前的疾病状态、既往的病史及预期危急症风险等情况
- 在试验过程中,研究者需密切关注受试者不良事件(AE)、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AR)、特别关注不良事件(AESI)等情况,密切随访动态监测,及时识别危急症并妥善处置
- 研究者还要与急诊医护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维护受试者的利益
受试者也需在知情时如实汇报合并用药及病情,研究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研究者,在急诊就诊时详细描述不适并如实告知接诊医师关于试验药物情况。
滴注纳洛酮后,临床试验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询问后得知他是当时疼痛难忍,自行增加了止痛药用量,这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同时也给临床试验的新药洗刷了冤屈。